上个月香港有个“日本电影新浪潮”影展,没时间去看。
所以在家找碟看,第一次看吉田喜重的片子,《英雄炼狱》。
俺的娘,把我吓了一跟头。几乎完全失语。
看上面这个视频就知道为什么这么吓人了。
第一个吓点:居然还有这样偏执地、不厌其烦地去摆设每一个镜头内“构图”的导演。视觉天才。很少画外空间,整个画内空间极尽机位、角度、线段之能事。朴赞郁的镜头跟他一比都快成了乖孩子。
第二个吓点:居然完全没看懂,整部片让我晕头转向,消化不良。戏剧化的人物和表演方式,含混不清的时空转换。如果谁看第一遍就完全搞明白这部电影倒底在说什么,俺立马请他吃饭。安东尼奥尼老师那一套被吉田喜重玩出了个妖精。
第三个吓点:这个导演是跟镜头边框有着深厚的阶级感情,很多时候人头都被挤到了画面的一小角,如果这是一部加遮幅的电影,大概我们在画面上什么都看不到了,变成了风景片。
第四个吓点:基本找不到这部电影的中文评论哪怕是剧情介绍哦,大家都惊吓过度了么。这样的导演可以成为六十年代日本新浪潮最典型代表之一,越来越觉得当下对电影风格家的宽容度日渐走低。
27 Comments so far
Trackbacks/Pingbacks
Leave a comment
Fields in bold are required. Email addresses are never published or distributed.
Some HTML code is allowed:<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URLs must be fully qualified (eg: http://qing.cinepedia.cn),and all tags must be properly closed.
Line breaks and paragraphs are automatically converted.
Please keep comments relevant. Off-topic, offensive or inappropriate comments may be edited or removed.
吓死我了。
这个也太形式化了,是个美术电影哦。第一个镜头印象深刻,少有人这么拍。
可怕的是个个镜头都是这么的极端,看两个小时下来人都傻了。
下了部爱与虐之歌(好像这个名字?),我太喜欢他的画面了,大片纯黑白单色,干净通透,摄影上的形式美感。
那些人物都面无表情,在画面了或静止或匀速移动,观感上有点似罗伯格里耶,去年在马里昂巴特。
不过说真的,这个视频完全看不懂啊
好生喜欢啊...
喜欢 日本人都是偏执狂~~
他的片子还挺难找的
魅力就在于:虽然看不懂,但那千奇百怪的镜头就是让你想一直看下去。越晕越要看,越看就越晕。
有点受虐狂的倾向。
记得那部卢米埃尔百年的四十大导短片(55秒)里有他,他那段实在没看明白,。
牛逼。
就是因为有这帮人存在,才让我永远不敢说“电影发展这么多年了就这么一个小镜框里面不可能再玩出什么新花样”这样的傻话来。
只看了这五分钟视频,就觉得自己的视野又开阔了一些,一定要跪拜一下。
我看了这个视频。觉得这个导演的确学了安东尼奥尼不少。有些场面还比较希区柯克,特别是镜头的调度。不过安东尼奥尼和希区柯克有时候很像。
不过就这段而言我觉得和安东尼奥尼的比起来还是一般。主要是因为他非常刻意的强调这种形式,有些镜头很美,但是不是在“需要”的时候放出来的。就是说他产生的效果不是那种自然“发散”出来的令人感动,而是一种铸造式的,相对有些硬。总之我是觉得没安东尼奥尼电影里的那种很“纯”的美。视觉效果也没有那种紧密结合情节的心理效应,这方面比安和希都有差距。当然,他镜头调度用了不少,咋一看舒服很多。也可能开头只是抒情式的来几笔,还没正式开始有关。
当然,就这一小段说些看法。可能因为我还没搞清楚他到底要说什么。整个看完了回过头来看可能对讲述的内容会有更多的了解,也就更好判断。
因为我没看懂,所以也没法在“影片艺术”上说些什么,影像效果大概能感受到一点,但导演真正想表达的意图与手段是不是很好的接合在一起,很难判断。
但如果就“形式”论“形式”,在其它大师的基础上,吉田喜重已经把这种“构图”的概念发展到一个极致了吧,我是从没见过像这样强度的手法。
它的心理效应是反观众式的,我觉得,没有“顺畅”的美,全是意象式与片断式的。
通篇的“硬”与“疏离”,不接受的大可以说他“玩手法”“装模做样”——虽然我没太看明白,但这种“玩手法”跟《出埃及记》、黄精甫类的“玩手法”还是境界大不一样。你能感觉到《英雄炼狱》这种方式与整部电影的意图、与导演的气息是完全相融的,不是装出来的。所谓“过犹不及”,但是如果我“过上十倍”,就变成了另一种境界,就远远离开了“不及”的范畴了。也就是说“不疯魔不成活”。这需要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待。
恩,具体分析就得先知道他到底要说什么了,那就得把整个电影看完了再有了解,呵呵。我只是看了这个片段随便说说感受。
我看片是比较喜欢问问题,比如,为什么要这么拍,比如,一开始为啥要把摄影机吊在天花板顶上拍?咋一看这个镜头当然很别出心裁,不过就效果来说,我的第一感受就是看上去有点压抑。那么自然就要问,是不是里面这个镜头里面的主人公比较压抑,折射出他的心态?还是这个镜头在回忆什么,回忆的人心情比较压抑?等等,为什么镜头要动?压抑可以不动,动了又说明要什么?还是只是强调一个形式上流畅或者节奏?如果是这样的话对整个表达方式会不会有影响?然后,再联系下面一个镜头来接着看到底要说什么……当然这段开头的确比较迷糊,他看上去很连续,其实过程却很单调,几乎没有一个过程详细折射出人的具体状态。后面那个男人说话的时候一些主管镜头仿佛体现出他的心理,但是他的状态比较明显的表达在我看来也就只有一个,就是那个楼下女人转身之后镜头切到男人(此时屏幕上字母是”dad, why didn’t you rescue my young brother” )——这个镜头其实特别安东尼奥尼。其他的一些镜头用意就比较模糊了,比如那个男人走过去的时候,有个调度从他换到打字女,然后镜头还是非要再动一动一直把此女憋到角落才停下(此时字幕是”I found that I was standing on a ship made of wood”),那么这个镜头到底是个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是想从什么角度反应出什么状态,和前后表达衔接是不是流畅?等等,这些问题看这个开头可能都无法定论。得等逐渐明白导演要说什么才可逐渐判断。
和安东尼奥尼的比,这些东西就不想《奇遇》里面戏很明了,镜头捕捉的量也充足的很,逻辑之类的很一目了然(所以处处让人眼前一亮)。当然,《奇遇》还是从情节和事件中去捕捉,是一部比较现实主义的。这部电影可能是非常形式化的,更加个人化的,可能就象你说的,“意象”式的。所以也不能直接了当比较。
写这些就是提供一个看电影的思考角度。当然思考方式很多,这种我估计是最累的,不过有些电影还就得这么看才能真的看出花样来,呵呵。
很喜欢这个讨论。
我觉得,分析作品得看那部电影的主要特征在哪。《奇遇》,本质上,还是基于一个“现实主义”的情境,然后做一些空间、心理和叙事上的探索。所以,大概可以从事件的逻辑(比如她在哪,她在干什么,她为什么这样做)来推导,哪怕是它的反逻辑(比如人突然消失了),也是建立在已有逻辑的基础上的,最后这些外在因素作用于心理。
但这部《英雄炼狱》,从第一个镜头到最后一个镜头,都像在“超现实空间”,没有一个“有生活气息,讲正常人话语”的场景。叙述的逻辑与时空的穿插都是“思想性”的,或“情绪化”的。几个女人角色的交互性更是搞得人头疼。生硬的表情与做作的对白,莫名其妙的情节穿插,让这部电影大概更倾向于“实验影像”,它当然不会注重于“讲一个故事”,所以要评价他的风格优劣,还真是挺费脑。因为你没法接正常逻辑来判断。
如果从普通的视听分析来看,比如你说为啥要把摄影机吊在天花板上,还要缓缓移动,把人只留一点在下面——除了一般能看出的压抑感,也推断不出太多信息。下面一组镜头,通过这个女人的行走带出环境,全部是明暗对比、“几何构图”式的,你说突出了什么?我觉得大概也就是这个环境的陌生感与冷酷感,人在其中的“非人性”感(这跟安东尼奥尼很像),但进一步说,这些镜头为什么这样组合,逻辑上有什么必要。为什么使用这样的线段与强光线——俺答不出来了,也许,这就是“艺术感觉”,它们看似不严谨,但你换个顺序,感觉就不一样。我有点觉得,这部电影大多数镜头,都是“导演直观的产物”,是“感受式”的,没法解释。你模模糊糊地,大概被爽到了。也许导演就想这样。
所以,影片中经常性的、刻意的镜头运用,大量地、故意地把人物往画面边缘挤,有时候明明摄影机运动没到位,人物头像还在中间,然后摄影机猛地向下或向左一挪,直到哥儿们到边上缩成一团了,导演才满意。这就是我说的“偏执型”“强迫症”式的风格追求。为什么非要把人往角里逼?大概是跟人物的状态,可能更多是影片整体的风格追求,就是要这样统一的形式。所以我觉得片子是有很多“意象”与“母题”需要解读,但这种解读也并不能解释所有问题(比如摄影机的移动)。为什么表达不更严谨、更清晰、更有条理?整部电影为什么要这样拍?你问导演估计也答不上来。“感觉这样比较有味道吧”。
应该还是能找到一条线来串起这些“表像”,可惜的是俺只能看到“表像”。希望有达人能彻底看明白这部片。
在网上找了一下,有这部电影的在线视频,有兴趣不怕闷的家伙去看吧
http://v.youku.com/v_playlist/f1879095o1p21.html
记得,看懂了一定回来告诉俺。
好,我该天有空去看看这个视频,再和你讨论讨论。不过好像只有上半部……
你说的没错,艺术毕竟不是数学,呵呵。没有“一定非要”怎么样的衔接或者拍法,一切竟在创造,镜头之间肯定也不必要严密到“卡死”的地步,这也不可能做到,违背艺术的本质,艺术本来就是不断寻找新的空间和可能性。我问“为什么”也不是说要一个确定的定律之类,也就是想知道大概是什么“促使”这么一个表达,推测导演的表达意图,再进一步感受妙在何处。况且我前面分析是拿一个镜头做比方。电影有时候应该是一段一段的构思的吧。一段如果描述一个过程,那么无论当中怎么变换,这个过程整体应该是流畅的。比如这个女人走的过程,这里能体现出一种统一的美感,那就是比较流畅的。
当然,如果一段中或者段落之间出现感觉很“不合逻辑”的地方,那就得再仔细想想看看了……
下集
http://v.youku.com/v_playlist/f1728236o1p25.html
吉田每部电影都很牛
盗版出过套装
云中这里又一次出现有趣的讨论了,真好。
这段讨论给我的一个问题就是,作为导演是不是在单单达到所谓牛的程度就够了?
我想如果我们注意到的已经不是牛,而是感动之类,是不是更好呢?
如果导演把电影作为艺术来创作,那他的目的与效果会有很多,感动观众也许仅是其中之一的选项。
很多经典影片都不会感动人,比如高达的作品,能看懂都要费老鼻子劲了,哪里还感动得出来。这些电影是会让人思考的。我觉得好的艺术作品很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扩展人的思维。感动并不是他们必要的选项。
至于感动也有很多种,有时候一个情景你就感动了,如母子相遇、生离死别,但不代表这种镜头有多艺术。
牛,也有很多种。有的时候,你甚至会因为导演太牛而感动呢。
很有意思的作品,今天看了一半,明天继续奋斗。
奋斗这个词很准确
反正我是几次反抗几次被镇压
以血与泪的代价才看下来的
看完了,没看懂。仿佛是在说赤军内部的派系斗争,围绕追查间谍案展开的,穿插了男主角的女儿的身世。可是为什么男主角死了又能活过来,同样位置的人物为什么下一个镜头出现在完全不同的背景里,完全搞不懂。
搞不懂剧情,也就搞不懂剧中人物的状态,也就没法说这些形式上的手段有什么意图,是表现政治斗争中人的渺小?是在表现人与人的疏离?还是谕示这个世界的无情?鬼才晓得老吉田当年是受了什么刺激拍出这种作品来。只能说形式上确有新意,让我开了一次眼界。
优酷上最后几分钟看不了,不过估计看完也还是不明白,就不惦念了。
最近看了石井隆的《裸体之夜》,很有味道的作品,不知云中看过没有,推荐一下!
没有
听说口味比较重?
呃,其实不重,色情不及《色戒》,暴力远远赶不上《以和为贵》,我是觉得那些长镜头、灯光和音乐配合得很好,很有情调。石井隆漫画出身,画面拍得很漂亮。呵,更多的我也说不上来,只是觉得你可能会喜欢。
转今天在时光上的讨论,多是八卦。
《戒严令》突出的也就是倾斜构图,理性、冷静、唯美的阿伦雷乃式的画面,只可远观,不可近玩,也无法投入。我只看了上半部也就无法继续下去了。
——只能说形式上确有新意,
——不只是吉田喜重,大岛渚、田村孟、若松孝二、寺山修司,多数作品都是这样令人费解,故作深沉,大概是古今中外先锋派的通病。吉田先生在松竹试验性地拍先锋片时,曾被伏在病床上的小津安二郎痛骂过,今村昌平的电影我可以看懂,吉田不知你在拍什么,公司的钱就不是钱吗?想什么呢你!今村、吉田都不喜欢小津,吉田1990年代,已经基本没有拍片机会了,对小津重新有了认识,在NHK教育电视台拍了四集《谈小津电影》,后来还写了一本书《小津的反电影》。虽然不了解吉田的观点,可是他一定不会再以小津电影是僵化的而视之了,思想上对于大师的传统一定有了共鸣。吉田最晚近的作品《人的信约》、《镜中的女人》事实上探讨的都是家庭的、伦理的主题。
《英雄炼狱》这个译名是由英文Heroic Purgatory来的,但是日文原文《煉獄エロイカ》中エロイカ的拉丁对文却并不是Heroic,而是Eroica;同样,Heroic在日文中的对文也不是エロイカ,而是ヒロイック,显然日文不是“英雄的、英雄主义的、英雄气概的”意思。那么Eroica是什么意思呢?是否港译“色情的”呢?仔细一查,原来是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Symphony No.3 Eroica)。这样一来,日文片名的原意应该视为:英雄交响曲炼狱,炼狱中的交响曲。看看吧,这些先锋派绝非凡夫土鳖,一个名字起得多有学问哪,前一部叫《Eros(爱神) 屠杀》,后一部叫《英雄交响曲炼狱》,小津安二郎、沟口健二们哪里赶得上啊!
——————–
回复
市隐侠兽
原来如此,多谢小武和侠少!戒严令看了个开头,很酷,而且比这个好懂,可惜网上找不到全的。
网上查了一下,Eroica其实就是意大利文的heroic,意思还是一样的。
——————–
回复
风间隼
太棒了,就一个字,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