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一段时间,感觉像在看《光荣的愤怒》,觉得还蛮好看的。
然后就……
没有然后了。
我觉得这片子的剧本结构有点问题,照《光荣的愤怒》差一截。
或者用一句流行点的:讲故事的方式有点问题。这部电影倒是可以用“有没有讲好一个故事”来评判的,导演的意图就集中在叙事上。有很多场戏处理得很“紧”,抓人,可有些关键戏又太松过于随意,这一下子滑了过去,观众刚与故事建立起来的信任感也随之消退。
厚道点说:剧本有基础,导演想讲的东西挺多,也付出不少的努力和诚意。可效果就欠佳,就我个人而言。然后,小桐总结说,国产导演也就这样了。真伤自尊哪。
PS:片尾居然响起《窗外》的音乐,真是有点惊喜,可惜是周迅唱的。
PS2:我觉得Mtime给黑泽明历年电影做视听分析的专题还是很值得支持的,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说整体还不够好(有几篇不错),但总是一个可贵的尝试,黑老大耶,你们真敢做哦。
mtime上那个分析我也看了的
黑泽明的都敢做视听分析,确实够胆
不过有几篇很次,比如〈椿三十郎〉
〈李米〉,我都没兴趣看给`
看了几篇,好像没怎么分析哦
有啥不敢的,中央十第十放映室还弄老黑专题呢,不做好功课就敢瞎说一气。
Mtime这封面的老黑照片乍一看给看成希区柯克了,吓了一跳
我是觉得在国内对大师作“技术分析”的东西,在媒体里十分少见,大家都是抒情加评论的路子,所以Mtime这个不管好坏,还是要值得鼓励。
这活儿不能光电影青年来做,影迷们都可以试试的。
哪几篇写的好一点?你给推荐一下,我挑着看看。刚看了《用心棒》那一篇,觉得挺浪费时间。
我说的不错,是指对普通读者而言,你们就不用去看了吧。
一般来说,写得长的就好点,我印象中天国与地狱写得还挺仔细。
我大概看了下,我觉得都没说到点上,但是又有点那个趋势,但还差很多。
看了罗生门那篇,那个马屁腔让人受不了
天国与地狱那篇是我写的,见笑了。还望抛砖引玉。
我一直觉得写这样的文章很好。不管你有没有写到点子上,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激起一般影迷的兴趣。他们真的感兴趣了自然会研究,就自然会了解“点子”。现在国内不少人不敢写,怕被其他专业人士批斗。那些批斗的人除了骂其他什么贡献也没做。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师名作被当成外星事物看待,普通人没有任何兴趣看。实在是很无聊……如果评论文学的人也是这样的话,那么现在早就没人看罪与罚或者卡夫卡了。
同意奇爱的说法,我觉得视听分析,尤其是贴图分析(接着是上视频),是很值得提倡的。你必须言之有物,才有可能与贴的图结合起来,只会满嘴跑火车是不行的,一看镜头全不是那么回事就露怯了。
我现在也很少这样做了,太懒,这玩意得对电影有“原始激情”才干得下来。
我暑假里有三个分析
想请云中看看。http://www.mtime.com/my/leechewchan/blog/1318566/
http://www.mtime.com/my/leechewchan/blog/1326644/
http://www.mtime.com/my/leechewchan/blog/1337908/
看了,还不错,后面的比前面的好。
视听读解这玩意,我觉得,不要太执着于某一个镜头的某一个细节,要先看懂影片的大意思,看懂段落,再看懂一组镜头,最后才着落到一个镜头上,分析其作用和特点。
周迅翻唱《窗外》还是窦唯亲自制作,不过周迅唱这首也就是K歌水准。
加了点他现在爱玩的元素,但原版的那股劲儿没了
李米的猜想不是还没上呢吗。。
看的试映场嘛,看完就溜了。。。
周迅还是交足功课的,演得很认真。
导演呢,恩,感觉也满真诚地想拍部感人的电影了,只是功力未到。。。
听有人说这个导演是以没才气著称的。。。这话说的,有点恶毒又有点直接?
似乎明天上,俺要去电影院瞅
目前国内哪个导演是以有才气而著称?
云中。。。
这话说的,有点谄媚又有点直接。
别介,我目前也就一K歌水准
我也看了看黑泽明的专题,其实是想多学习一点视听分析的知识,可惜发现大多数都是连环画水平,就没细读。《天国与地狱》那篇分析得确实好,谢谢推荐。
本来还想去应原告支持一回李米,看样子可以省点银子了。
前天看了,隐隐约约有点《The third man》的影子,就那么一点点影子。
这片的近景特写太多了吧
光荣的愤怒里更多
可能是拍电视剧拍惯了
我记得看愤怒时还好啊,看李米时我就总搞不清环境。
放dv时那段音乐真好听
强奸过了的,从后半硬插入一段剧情解说和服装进货没交代可以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