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今年“艺术电影”圈内最火的片子,罗马尼亚的金棕榈《四月三周两天》。
看完之后,有点失望。这应该不是戛纳电影节上最好的电影,前三都不一定是。
它当然是一部好电影,导演克里斯蒂安·孟鸠很老练,很冷静,也很深入。可是我看不到新意,一部载誉如此之多的电影让人感觉不到眼前一亮的新意,未免有些遗憾。
颁奖给他也许出于“鼓励新人”的态度——而这位新人表现得比老导演都沉稳。我个人认为鼓励新人是要鼓励新创意(无论是制片上还是导演上),而不是鼓励年龄。
说实在的,又是一部“社会新闻”电影——看来这是国际电影节的趋势了,我讨厌这种趋势。不过,这个导演做得出色的是,把“社会、时代压迫”这个概念表达得很够味,而且是在不露声色地用旁枝末节达到这一目的,给这个事件赋予了足够的立体感。光这点能力来说,就领先国内导演一条街。对空间的掌握很自信,并不排斥特写,总的来说走自然路线。
可惜,还是不能跟达内兄弟比,无论在电影语言上还是主题挖掘上。当然这也没必要比,一句话,还是不要期待太高。
这是一部在镜头组合上处处做减法的电影,但很多语言信息量却多至累赘(这有时反而暴露出导演刻意的一面),效果如何呢?观众来判断吧。反正我还是不爽那个“聚众吃饭”镜头,真的需要这么长么要那些人说那么多话么……
这部电影,其实是非常适合用来讨论的,可以聊到关于创作的方方面面,等大伙儿看了再说。
13 Comments so far
Trackbacks/Pingbacks
Leave a comment
Fields in bold are required. Email addresses are never published or distributed.
Some HTML code is allowed:<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URLs must be fully qualified (eg: http://qing.cinepedia.cn),and all tags must be properly closed.
Line breaks and paragraphs are automatically converted.
Please keep comments relevant. Off-topic, offensive or inappropriate comments may be edited or removed.
戛纳今年是走鼓励新人的,包括河濑直美的新片也有批下滑。其实别的不说,不论费比西还是金棕榈,单一看这堕胎题材个人就兴趣不大。。当然了,现在还没看呢,压低期待值也是好事。
云中新片看得很快啊……!
我的一个习惯是,新片就得乘着劲头看,要不然我还不如看那一堆经典老片呢。
转一个迈克写柯波拉新片的……
无青之春
法兰斯福特哥普拉碱鱼番生的新作如果直译成不伦不类的《无青之春》,令人觉得毫无问题,其实已经间接宣判了它的罪状。
实在想不到有这样的一天:告诉朋友刚刚看了哥普拉新作,要郑重声明“我说的是法兰斯福特,不是苏菲亚”。虎父不但好日不发市,那阵扑鼻的老饼气息也令人倒胃,反而犬女有作为,靠Marc Jacobs在名利圈上了神台,潮流信众闲来无事上炷香也没有人见怪。近年家族的姓氏见报,十次有九次都是大小姐的功劳,她的《玛丽皇后》(Marie-Antoinette)虽然除了日本以外全球失威,发行光碟却也隆而重之出特别限量版,华丽硬盒里头装了一把你宁愿热死,也不会当着大庭广众亮出来的宫廷折扇。啊,讲开又讲,我终于买了王家卫《春光乍泄》那套十周年纪念典藏DVD,附送赠品之中,平脚内裤一如所料无福消受(非全棉,并且你拔下全身的毛我的腰也没有那么粗,感谢上帝),印上世界尽头瀑布的走马灯倒试用过,流水确有壮丽的一泻如注感,但转两转传出发热塑胶味,为防酿成火灾立即停止嬉戏──要是翌日登上头条成了“无业中年汉春光乍泄玩出火”,你教我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
这部被吹捧为哥普拉碱鱼番生的《Youth without Youth》,如果我觉得直译成不伦不类的《无青之春》毫无问题,其实已经间接宣判了它的罪状。别以为我带着白鸽眼跟红顶白──进戏院前早就为自己做过心理辅导,难得他老人家享了多年清福还雄心万丈,在情在理都不应该太苛刻。可是,听到对白左一声庄子右一声庄子,鸡皮疙瘩就不请自来,跟着还呢呢喃喃念起《心经》,教人怎能不为他的精神健康状况担忧?喃呒阿弥陀佛,请放过有色有相的蝴蝶,学习尊重它们作梦的私隐权吧,标本够多了,无谓还要添加冒牌货。
庄子……心经……老科波拉要得道了?
呵呵,不得不承认 进电影节得有个“范”啊,而且这片的范绝对够足够劲!
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当然不能和达内兄弟放在一个档次上,但是有些戏还是调度的非常好的,手法上来说镜头是跟着人物的情绪的,我非常喜欢那段扔小孩的处理,就是那么的跟,把人物心理和环境的关系渲染的很到位,给整个的空间环境提供了无限的张力。至于那个吃饭的镜头有没有必要那么长,这其实就是“范”的问题了。
还有就是这片的声音的处理非常的不错~!
“《4个月3周2天》始终紧密跟随主人公活动,导演把多余的陈述和表达从电影里一一删除,完全集中在小格局中,甚至在室内拍摄,也大量使用画外空间,他曾删掉一些已经拍好的段落,以保证叙事节奏的完整性。这种近(机位近)、跟(跟拍)、小(故事小)、实(突出细节)的风格,”以上是我对他这种“特写写实主义”风格的概括。我觉得取材上有与盲山类似的地方,但在对叙事始终比较专一,没有在各种复杂的想法上分散太多注意力,感觉比较紧凑,不说没用的话。
在室内戏的段落,尤其在宾馆一段,有几个镜头利用了摄影机背后的空间,感觉人物活动不那么受空间约束。
我觉得他的空间处理,并不是很拘泥由于固定的景别,摄影机的静与动是跟着人物的情绪走的,比如宾馆中那段和三流医生争执的那段的调度就特别有意思!
“紧密跟随主人公活动”特点,我觉得达内兄弟 做的更甚,《罗塞塔》镜头可是一刻都没有离开过罗塞塔啊~!
最后一段跟得是不错,可是在意图上有点“过热”,跟前面风格不太一样,这种反差效果如何呢?
这部电影在固定镜头跟画外空间方面,你们有没有觉得跟应亮的风格有点像,所以他肯定喜欢这片,嘿嘿
那个死婴镜头是很生猛啊,但我觉得不用拍这么长时间,这种东西分寸感很重要。
我觉得最后一段的跟,是有必要的,首先来说角色的情绪是一个高潮,所以摄影机运动跟着情绪也就不过分了,他这种处理倒是和我现在搞得想用的方法有点像。
呵呵,是和应亮有点像啊,前两天见面还一起聊过,他说在影院中这片的声音做的很丰富~!
那个死婴是有些猛,但是我觉的这还是“范”的问题。
农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