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之边》(The Edge of Heaven)
导演:费斯·阿金(Fatih Akin)
语言:德语、土耳其语 片长:122分钟 第60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剧本奖
和他的上一部《勇往直前》一样,是风味小吃。给我的感觉是:看了没白看。
剧本当然是很好的。这是一个三段式的作品,它既要传统又得挑战新难度。
这种本子少不了要玩巧合。其实,《天堂之边》的巧合,也还是太“巧”了点,只不过编导很狡猾,用了一些技巧埋了一下,有“正埋”、“反埋”,还有“不埋”——结果显得比一般的三段式结构更自然。
我的观点:好的巧合最难写。大多数电影里的巧合都是烂巧合,只有“巧”,没有“合”。这个“巧”到高层次,就是大巧若拙。到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巧不为合”且“巧即为合”,有诗云: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我在说什么……
听不太懂在说些什么?
呵呵,这片子现在得要从网上下吧?
目前为止,看过戛纳60中最好的一部片子,再一个对比,比去年多段式的《巴别塔》好。
不知道为什么,我对这种电影一直比较受用,属于我的口味,可能让人冥冥中产生造物主的感觉,看到世间那么多巧合沧桑。这个剧本就属于巧而不合吧,最后没有合上。还有就是剧中关于德国和土耳其关系的把握,在欧洲也是很解痒的话题,尤其是女孩说:我不穿美国牌子,台下笑成一片。
要说李安在戛纳始终不得志,可能与他从来不适当使用让左派知识分子开心的手段有关。
说说这个“正埋”“反埋”和“不埋”,我对这个很感兴趣。
“三埋”是我自己瞎起的名词,说着玩的。其目的,就是让故事显得更自然、更合理。
“正埋”,比如说第二段,老爸搞的妓女的女儿的同性爱人,与喜欢妓女的老爸儿子住在了一起。(我也懒得交待剧情了)就住在一起这个事件来说,应该是很大的巧合。“同性爱人”走进书店,两人还交谈上了。所谓“正埋”,就是给这一事件提供尽可能的合理性解释。在前面我们就知道这间德语书店的来历,以及这两个人的德国背景,所以他们的偶遇也不是那么难以想像。
可由于这个事件仍然过于巧合,毕竟是在异国他乡,所以编导在后面没继续表现这两人的关系(第三段才有),他抛开进一步发展这个巧合,完全把叙述主要放到了“同性爱人”之死上。观众的注意力也移开了。我称之为“不埋”。也就是不理睬,不渲染。这样反而显得自然,后来第三段的老妈搬进来也似乎变得合情合理,大家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合住的事实。
“反埋”,也就是“不巧合”,这也是消解常规“巧合”的手段。比如儿子一直不知道妓女女儿的事,当那两个女人去他书店的时候,他出去找他老爸了。之前他还特意把妓女的照片摘下,让大家“团圆”无门。这样显得更真实——现实生活中我们错过彼此的机率很大。其实在创作技巧上这种“反埋”也算是一种“巧合”,就是“故意不见面”、“故意没真相”,有时候这样的力量更大,是最好的反衬,比如《甜蜜蜜》最后一段,在纽约街头黎小军骑车没看见李翘也是这样。
“其实在创作技巧上这种“反埋”也算是一种“巧合”,就是“故意不见面”、“故意没真相”,有时候这样的力量更大,是最好的反衬。”说的挺清楚。这个故事挺巧,但是有合理性,最没有合理性的,有两处,一处是坐车是两辆车交错而过,二处是德国女孩睡在他的大学课堂上。
中国评书里有使扣子的技巧,又叫“笔法”,有正笔、倒笔、插笔、伏笔、暗笔、补笔、惊人笔等各种笔法。评书艺人运用这些艺术手段,以层次分明、起伏跌若的故事情节,紧紧地“扣住”听众,使之留恋忘返、欲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