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斯基的追求是:我力图采用最简单的方式,顺着故事的脉络进展……应该真正做到更加朴实无华,更少导演痕迹。导演应该消失,应该谦逊。
不是所有导演都应该这么做、适合这么做。当然也不是所有导演都能、敢这么做。但老波的《钢琴师》做到了。很好的文章,完整全文请看这里>>>>
我们能感到剧本工作到了结束之时
构思《钢琴师》的剧本时,最困难之处在于原书中没有可以原样照搬的场面,确切地说,没有故事。因此,我们必须构思出一个故事,同时又不脱离原书。例如,弗拉迪斯拉夫•什皮尔曼写道“德国人残忍”,这如何拍?必须看见他们干某种残忍的事,必须描写一个可以拍摄的特定情境。当然,在书中有这般情境,但不足以进行渐进的表现。然而,在我看来,渐进是最重要的。实际上,我是想表达当人们想到这一时期时所没有的一种观念。我经常听到有人说:“为什么犹太人没有反抗呢?”这让经历过那个时期的我感到十分荒谬。因为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起初,人们认为波兰不会输掉战争;接着,当德国人打进来时,人们以为能够继续活下去;接着,他们通过法令禁止犹太人坐在公共长凳上,或到公园和别的地方;接着,他们说犹太人必须佩戴大卫之星臂章;接着,他们说所有犹太人必须集中在一个区里;接着,他们用墙围住了这个区……没有过某一个关键时刻,也没有多少做出反应、组织起来的可能性……在德国人1940年到法国时,为什么法国人没有立即反抗?情况是一样的。在这种错综复杂局面的每一个阶段,人们都会说:“这会过去的,会过去的,情况不会更糟……”然而大错特错,情况更糟、更糟、更糟!最后,大部分人都被灭绝了!因此,在我的剧本工作中,这种渐进的感觉是最重要的。我向罗尼解释了这一点,我们的工作就朝着这个方向进行。
我们能感到剧本工作到了结束之时,其方式正如你知道什么时候吃饱,什么时候睡足。我们重读剧本,发现这里或那里还要稍加改动,就动手修改。但一部剧本永远不会完全完成。在与演员们排练时,还要进行一些调整和改进。就《钢琴师》而言,这种情况并不多……
最大限度地避免追求效果,避免玩弄“电影手法”
我不知道自出道以来自己的导演水平是否有所提高。反之,只知道我越来越避免追求效果。在我的职业生涯起步之时,认为这样做是可以接受的,而如今,我认为这完全过时了!坦率地讲,我力图采用最简单的方式,顺着故事的脉络进展……与我的其他影片相比,《钢琴师》当然更是如此。拍一部表现战争的影片时会有许多诱惑:增加效果、拍黑白片、让摄影机颤动、增加一个手淫的场面——现在这样做很时髦,尤其是一个孤零零地藏在一套房子里整整三年的小伙子!
更为严肃的是,这部影片超出所有其他影片之处,在于我们甚至在开拍之前就已经决定,最大限度地避免一切“电影手法”。不仅是在效果方面,而且直至摄影机的运动。我曾经用主观镜头的方式讲述过故事,如《唐人街》和《罗丝玛丽的婴儿》(1976)。但在《钢琴师》中,我不能将摄影机置于主人公的肩上,让人们就像用他的目光看到一切。这是不合理的。应该真正做到更加朴实无华,更少导演痕迹。导演应该消失,应该谦逊。然而,有时摄影机不运动就难于表现某些东西。但是,每当我准许自己让摄影机运动一次,接下来就会从监视器上观看这场戏,而且我常常会说:“不,这不行,这电影味太足,必须停止。”我几乎从不弄虚作假,让影片确实是这个人的所见所闻。我认为,必须让影片像是在50年代,即战后不久拍摄的,那时的摄影机更笨重、更难于活动。不应该靠得太近,或拍太多的特写镜头,因为这像电视。也不应该太远,除非在那几场中这样做确有必要。必须找到合适的尺度。影片必须是非常现实主义的、非常真实的,使人们完全忘记它是拍出来的……
获得金棕榈奖首先是令我很激动,其次是给我很大的满足。我甚至对此前没有得到这项奖感到满意,因为倘若我以前得过,人们可能不会第二次把它给我,而且我因获奖的是这部影片而感到十分高兴。我花费时间拍了一部表现那个时代的影片,但是我无疑需要有一段间隔,有一些展望,有一点儿时间。我有时感到,我以前所做的一切是为最终拍摄《钢琴师》而进行的一种排练。
译自法国《摄影棚》杂志,2002年12月增刊。标题为编者另拟。
译者:石泉
老波的片子我快收集齐了,最近看的一部是死亡与少女
他八十年代有两部我都没看过
Pirates 和Frantic吧,我也没在市面上见过。
这观点有意思啊,但那些没有个性的导演不都可以滥竽充数了,说白了就是回归最传统的电影手法,我觉得波兰斯基还没达到这种高度和境界吧,恐怕是在为自己拍的某几部烂片找说词吧.
他都说了是一个过程了。钢琴师是他用这种方法完成得比较满意的。
电影有“传统手法”么?最传统是什么?“火车进站”?
另外,请你举出波兰斯基的几部烂片,烂在哪里?为什么是给他的观点找说词?
“这观点有意思啊”
没觉得多有意思啊,这本就是事实吧。艺术的最高境界肯定是回归本真。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无招胜有招嘛,没看过笑傲江湖?
“那些没有个性的导演不都可以滥竽充数了”
“没有个性”,不等同于“用朴实无华的手段拍电影”。《钢琴家》难道没有个性吗?
“朴实无华”是在拥有坚实的技术的基础上,跳过了“玩弄技巧”的阶段,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技术水平不高的导演滥竽充数当然会被一眼看穿。
“回归最传统的电影手法”,你指的是道哥马吧。这又不是一回事儿。电影运用各种技术手段,让观众意识不到导演的存在,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影片的叙事里去,这难道不好?
老波有没有达到这种高度和境界,也不是一两个人说了算的。至少我看到这篇文章以后我认为老波是达到这种境界了。说什么为烂片找说词,你也太逗了吧。老波何等牛叉之人,还用得着为自己找什么子虚呜有的借口?你以为人人都陈凯歌啊。
不好意思,我不觉得一部"让观众意识不到导演的存在"的电影是好电影(我在家看电视剧倒是从来意识不到导演的存在),小津的电影够朴实无华够谦逊了吧,但你一看就能感觉到他强烈的个人印记在里面,综观电影史上的大师塔,费,伯等等哪个不是极端风格化的导演.避免玩弄“电影手法”?你要是够牛叉就因该是让人看不出你玩弄电影手法(敢玩并且玩的好才是真牛叉),你不玩了和你不会玩有什么区别??
说到波的烂片,烂可能说的过分了,但我认为他八十年代以后的几乎都是二流的,包括那部人见人爱的《钢琴师》,什么亡命夜巴黎,九道门,雾都孤儿就不要提了.至于二流在哪里,我想他自己都表达在他那篇文章的观点里了. 当然我个人还是特别喜欢他的<水中刀><罗丝玛丽的婴儿><麦科白>的(他早期六七十年代的可以说是部部杰作了)
大师也要打嗝放屁,更何况是个在走下坡路的创造力与个性日见枯竭的.
嘿,大家观点不同~
想把老波波的电影往理论里套是最无聊的。
目前为止,我看过老波波的片,没一部烂的。就是老波拍的那个三级片都很有意思,至少我这样认为~
前一段出的他的海盗片还没看~
越说就越乱了。还是没法说清。
我前面不也说了,“没有个性”,不等同于“用朴实无华的手段拍电影”。朴实无华不等于没有风格。你也提到小津了。在我看《钢琴家》也是。
“看不到导演的存在”,是对大多数观众说的吧,其中也包括具有电影思维的水平较高的观众。看不到导演,不是说没有导演。导演的工作是前期的,呈现的作品是最后成果,我们欣赏的是成果,不是导演在作品上留下了人工痕迹以后的作品。
你看小津电影感受到强烈的印记,那说明你不是以普通观众的角度来看这电影了。你本就对导演熟悉,也可以说你除了看电影本身之外,还在看拍摄手法,看导演。当然这属于另一回事。
而当你以普通观众身份去看它,你不会看到导演的存在。我认为小津完全到达这个境界。
同样还有杨德昌的电影。手法也足够朴实了吧。有几个人会去专门注意到导演的拍摄手法?但是他的每个镜头都是厉害的,每一处空间处理都是精心设计的,但如果你不是认真观察镜头处理手段,你怎么会注意到这些呢?
电影讲求的是逼真性。最好的电影就是让我们完全投入的电影。不能将个人情感投入的电影无论如何不能是好电影。这个投入,就是要以电影的逼真性为基础,电影里的环境更加接近我们身处的现实环境。我们的生存环境难道能看到人为执导的痕迹么。
你提到了国产电视剧。这个再明白不过了。你是以什么眼光和标准看国产电视剧的?反正我知道我看国产电视剧的时候已经把标准放在最低了。电视剧的很多手法是完全违返视听的逼真性的,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因为我们从小看这个长大的,习惯了。或者说,被洗脑了,变傻了。把要求放高一点,看反复的正反打镜头,听装蛋做作的舞台化的台词对白,怎么会看不导编导的存在?
也许杀手完全高估了self的水准,就凭这句:
“大师也要打嗝放屁,更何况是个在走下坡路的创造力与个性日见枯竭的”
说到烂,我就知道波兰斯基自己对《天师捉妖》不满意。
如果说《钢琴师》是二流的话
那我跟self是真的没什么共同语言了
不说也罢
我当然完全同意杀先生关于电影逼真性的这番解释,但这一切都是技术层面上的,如果靠“电影手法”完全可以来评定一个导演的话那我承认波兰斯基当然是一等一的,但是无招胜有招有能怎样,艺术比的应该是内功!
我只是觉得波兰斯基近年的作品与他所吹嘘的什么朴实无华的境界其实是越来越远了,他的导演应该消失变成了导演风格的消失,恰恰是《钢琴师》是最不波兰斯基的电影,我相信他早年真正的铁杆影迷不会喜欢《钢琴师》《雾都孤儿》这类丧失了创造力灵光的作品.
你能想象杨德昌放下批判的利刃,然后让自己消失拍出了一部集大成的浪漫爱情经典之作?
天师捉妖就是fearless vampire killer吧,俺看过的波兰斯基里唯一一部不喜欢的。还有部《what》,感觉挺有意思,但看完不是很懂。。。。。
老波中前期的作品和钢琴师的区别只是风格化的显与敛而已,并非高下之分,要论内功钢琴师可能还更“深不见底”点
什么是技术层面?
“艺术比的应该是内功”——无招胜有招难道不是一种内功?难道早期老波电影的思想又比后期深刻多少?
其实我不需要为《钢琴师》说太多话,因为老波在文中那一段对于导演方式的阐述已经很说明问题了,能理解的自然会理解。
《钢琴师》哪里是老波风格的消失?你见过有人这样处理二战题材的么,通篇围绕着一个人的空间,窒息般的氛围,人生最黑暗的时段,这不正是老波特长嘛,这片子就是他童年心里最阴暗的部分。
你要跟我说视听语言,那更好了,老波的视听语言风格从来没有大变过,只是处理方式的倾重点不同,我同意楼上说的“显与敛”。说的东西当然不同,说的方式大同小异。你不会把“怎么说”和“说什么”混为一谈吧。
我正是老波早期铁杆影迷,我觉得老波这句话并非违心:“我以前所做的一切是为最终拍摄《钢琴师》而进行的一种排练。”
我也是波波铁杆~
《钢琴师》《雾都孤儿》俺都喜欢的很~~
天师捉妖好玩好看,what就是那个三级片啦,有意思的很啊~~
好吧各位波粉最后再说几句,也许是我对波兰斯基的期许过高了,他其实从来都是一个风格形式强与思想内涵的导演(我不否认他每部片子都很好看, 犹记当年初看苦月亮那个入迷啊~~). 但我对这种在美国电影工业运作下拍片的导演枉谈什么”朴实无华”实在是可笑的. “朴实无华”说起来容易,他应该是一种艺术的最高信念与境界而不光仅是高超的手法与技巧.我想起了为追求电影独立纯粹的品质脱离体制流亡欧洲的老塔以及他的同胞基耶斯洛夫斯基,他们才是真正的朴实无华的充满了艺术力量的大师!
没有“高超的手法与技巧”怎么体现“艺术的最高信念与境界”?靠嘴说出来的?
self兄对形式、思想的理解显然还处于毛坯房、精装修的阶段。现在房子都讲究全面家居了啊。
拿形式和思想内涵比,本身就很可笑。
一个完整的作品就像一个有机生命体,至于它长成什么样,完全是由生命本身所决定的。上帝是最朴实无华的,因为他没有人为的去干扰任何一个生命的成长。
孔雀就是比土鸡长得华丽,你能说孔雀是形式大于思想?并不是非拍土鸡才叫朴实无华。
波兰斯基怎么成了“美国电影工业运作”下拍片了,他敢踏进美国一步么?
这后面的讨论越来越扯淡了~杀手和唐人街的我基本都同意~
当然云中的那句“你见过有人这样处理二战题材的么,通篇围绕着一个人的空间,窒息般的氛围”,我觉得是很贴切的。
第一次看钢琴师时,就抱着看所谓描述一个时代的那种影片去看的,结果发现很难入戏嘛,什么玩意儿,就主角不停地乱晃,做着各种动作。
但是看完后,后劲就来了,第2遍时,震得没了言语。确实,又有谁这么处理二战呢?这么细致入微地描写着主角的一举一动,在看的时候,我想起了《死囚越狱》,但它又是《钢琴师》,一部在如此大的背景下细致地处理人物的,真是伟大。
还有故事的整个走向,把绥靖政策,还有那种德国人渐进地弄犹太人表达的之到位呀。
还有后面主角的逃亡,就那么一个人物,周围的气氛。。太牛了
还有那美工。。天呀~
云中该详细分析一下~不拉片不过瘾呀~
其实特别要注意的,还有声音的处理,你可以看一遍完全只听声音元素,收获很大的
现在已经没了拉片的时间和劲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