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的最大意义,应该只存在于影迷之中吧。
这片要是当成一部儿童冒险片来看,其实一般,哪怕加上目前最出色的3D技术。
但如果从迷影的角度来看,一切都变得不同,包括这个故事的所有元素。
从主人公的身份——老爸开始就是迷影人,到自己继承了手艺,天天躲在钟表后面透过小孔偷看世界,了解世界:就像从电影放映机的角度看出来一样。而钟表后面的那些神秘的管道与零件,也意味着电影制作世界的机械属性与趣味,本雅明老师说过,电影是“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钟表通过齿轮掌控着时间,而电影胶片也是通过齿轮再现着时间。整个车站,就是代表电影(史)开始的地方。
小主人公是孤独的守在放映机后面的人(导演本人?),梅里爱也是孤独地守着玩具店,最后通过电影,两个孤独的人走到了一起。对梅里爱和早期电影制作的大量致敬就不用多提了(那段书与默片的剪辑对我来说简直太煽了)。整部电影都是基于影迷的身份完成——小男孩通过制作完成一件电影道具向影迷老豆完成了致敬,大影迷又通过寻找胶片帮助导演找回自我。而这部电影,就是老马丁以影迷身份(而不是以导演身份),用一部电影,完成了为电影史写出的一封感谢信。
而3D,是完成这封信的特别之处。
可以说,《雨果》中3D技术虽然很好,但大多数时候也只是3D技术而已。真正让这部电影3D部分在艺术上成立的地方,全是与默片相关的地方。
比如屏幕上的火车进站是2D的,但镜头拉出来,台下的观众却是3D的。比如屏幕上的默片是2D的,但玻璃片场内的制作过程与布景、人员,却都是3D的。在梅里爱家里放胶片,是2D与3D的正反打。最明显的地方就是,在影片的最后高潮——这个地方又彰显出《雨果》的醉翁之意不在酒,高潮部分居然跟剧情没多少关系,反而变成了对电影先驱的深深敬意——
在这一大段梅里爱影片的精华集锦里,所有的默片都转换成了3D。(每一格画面都秒杀《大闹天宫假3D》一万遍一万遍)
是承前,亦是继后。这部电影看完,我这些年来对3D的深深恨意,终于被化解一空。
所以,3D是老影迷马丁斯科西斯选择的特别致敬手段,是影片最重要的形式支撑点。
而选择儿童片的视角,也正好代表着我们刚接触电影时的那种孩童般天真纯粹的喜悦和向往。
所以,这片看到俺眼湿湿的,也是理所当然了。
但如果不代入到影迷身份看这片,不喜欢也是正常。老马丁要一个看似通俗的故事来说服投资方拿钱,但他项庄舞剑,票房不佳也是意料之中。可喜的是,有钱佬们终于为影迷们买单了一回。可忧的是,以后再想忽悠大题材就有难度了。
最后再强烈谴责一下我身边至少四个外国小屁孩及其家长:你鸭的管管自己家的娃别说话别踢凳子会死啊?这些蝗虫……
5 Comments so far
Trackbacks/Pingbacks
Leave a comment
Fields in bold are required. Email addresses are never published or distributed.
Some HTML code is allowed:<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URLs must be fully qualified (eg: http://qing.cinepedia.cn),and all tags must be properly closed.
Line breaks and paragraphs are automatically converted.
Please keep comments relevant. Off-topic, offensive or inappropriate comments may be edited or removed.
作为一枚资浅影迷 看到梅里埃影片精华集锦那块被煽哭了 但最后还是给了这部电影三星。。。也许拍成不那么精彩的儿童片是故意为之 毕竟导演醉翁之意不在酒 但我觉得“小孩拯救机器人”啊或者是“小孩躲避警察和狼狗追捕”这些地方 都看的有点无聊。。。
云中老师对这片的3D的评价 很煽情啊!哈哈~
在3d眼镜面前总是完全来不及完成3d与2d之间的转换……
云中老师眼力真好!
我一直觉得马丁斯科塞斯和老波波在私下有勾当。我看这部首先想起来的就是波兰斯基的《雾都孤儿》。连用的老戏骨都一样。不觉得影子写手和禁闭岛也有对应关系吗? 这哥俩约好了定期比武?少林vs武当?大力金刚掌对化骨绵掌?
这两家伙好像私下里没什么交集,彼此也很少互相吹捧?
正是,越是这样,我越觉得他俩之间有不可告人的秘密[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