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姜文的头两部电影一样,《太阳照常升起》的电影语言在华语电影里,依然是蝎子尾巴——毒(独)一份。有人说他风格跟以前不同,其实哪有什么不同。风格这种东西是流在骨子里的,不是你换几个镜头换一个故事就可以做到换风格。
“疯”
你能感受到弥漫电影中的那股“疯”劲吧?第一段故事里,视听节奏就像一场随性的舞蹈。房祖名没完没了地奔跑,摄影机跟随他的脚、跟随他的身体、跟随他的长梯、跟随他的情绪,一起在红土地上左穿右插、上窜下跳。多景别的分镜头、快速的剪辑、不停歇的运动,再配上久石让的音乐,给你的感觉是人物情绪在“无穷动”。还有那古怪的情节,状态夸张的人物对白,自然透出“疯”味。但这种疯也不能是无节制的抽疯,在度的把握上本片有时候其实可以收一点,这样反而愈显其“疯”度。
饱和、鲜艳的色彩,有点像漫画,又些像电脑游戏中的设置——整部电影都洋溢着一些“游戏”的心态。也许有些镜头在故事叙述上是不必要的,但在“视觉”上非常必要,在“疯”劲上尤其重要,于是导演保持了这种有点“过”的感觉。也许这就是他追求的醉意吧。
这种疯狂在电影最后的“婚礼狂欢”达到了顶点,那个段落的色彩与音响剪辑、人物的运动与火车的运动,让前面的视听舞蹈终于形成狂欢,高低起伏的情绪得到释放。贯穿全片的“疯”劲会让人有些不舒服,就像被无端端灌上几口红酒一样。可出了影院,你也许会感觉到口有余香。这后劲是挺强的,体现在我身上就是一整天看不进去其它的电影,觉得不够劲。
“恋”
这部电影最重要的主题之中,肯定有“爱”与“性”。疯妈的全部等待与期盼,正是建立于一个“爱”字;林大夫的全部热情,那有些“十三点”的热情,好像都投入到黄秋生的身上。而唐嫂,也在两位男子之间纠缠着最原始的欲念。这三位女性是影片表达的重点,她们都是坦诚面对自我、并能做出行动的热情角色。对她们,影片有着一种不加修饰的迷恋——镜头牢牢地盯着她们的脸、她们的身体、她们的语言。
对于疯妈,摄影机喜欢看着她的脸、看进她的眼,好像试图挖出她的记忆与潜藏在心中的爱。对林大夫,镜头最热衷捕捉她的肢体动作,她时不时踮起的脚尖、她招摇的臀部、以有她那更招摇的眉眼。而唐嫂这个角色,却是更多在语言与对话中表达自己对生活与爱情的不爽。她们是不同性格、不同际遇的女性,被不同时空的叙述线索交织在一起,组成了这部电影中最让姜文迷恋的“色|戒”阵容。
有个大胆的解读是——疯妈就是唐嫂,这从影片创作上是讲得通的,不少细节都有呼应。
“枪”
像枪一样,直接、迅猛。《鬼子来了》里那对口相声一般的对话剪辑,也用到在《太阳》中。很多语言是“直”着出来、“硬”着切换,像吃蚕豆一般的嘎崩快脆滋味,相当有快感。比如开场打算盘的那段对话,“你噼哩叭拉打什么?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就是典型代表。
而另一个“直接、迅猛”的代表,就是姜文本人在“枪”这个段落里的戏份。这是个硬梆梆、直楞楞的角色,体会不到女性的千柔百绕。那不断响起的枪声就代表了这个人。于是他的硬造成了影片最大的冲突,这个冲突最后以不确定的方式结束。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姜文整部电影的情感与叙述,都是肆无忌惮、毫无顾虑地直来下去,对你的眼睛、你的耳朵招呼过来。有没有打动到你的心灵,这是个人体验了。
不过我仍认为,这个“枪”段落的表现形式与其它三段相比弱了些,虽然有着出轨的情节,但大多数时候都是姜文带着一群小屁孩在打猎,虽然这是铺堑了老婆睡小孩的背景,但总觉得“酒劲”不够,有点泄气了。不过这一段在剧情结构上也有一些暗示,比如房祖名在欢爱时爽道:叫我阿辽沙吧。难道他就是他老爸的化身?
“梦”
显然,很多颜色和镜头,以前只存在于姜文的想像里和梦中,现在他把它们全部端出来,邀观众同享。导演布置出魔幻般的情境,着火的树、说话的鸟、浮动的绿洲、神秘的石屋。只有在梦里,疯妈才会神奇地出现和消失;在梦里,那种手电筒的光亮才会显出如此的神秘与刺激,露天电影的色彩才会如此斑斓(要知道,七十年代的国产胶片是颜色最单一的代代红);在梦里,人们才会出现在“路的尽头”,小孩才会出生在满是鲜花的铁轨上。
也只有在梦里,自己才会与老爸是同一个人,疯妈与孔维才像一个人的两面,选择两条不同的路(尽头,非尽头)——时间不逝,圆圈不圆?
过多怀疑《太阳》故事的逻辑性、真实性也许没多大意思,如果老想着为什么两个女人会坐骆驼到海拔四千米的地方去寻找自己的男人,为什么黄秋生会无端端地自杀,疯妈倒底去了哪里……
这是一部用眼睛、用耳朵多于用大脑(尤其是进行语言逻辑分析的左脑)的电影,至少在第一遍看的时候是如此。如果用理性来分析,影片的电影语言还不够完整统一,,随意性强,重点不突出。但你要知道面前展开的是一场梦境,它亦真亦幻。这场梦有想像力飞扬的时刻,也有矫情做作的时刻(那么多自恋的文艺腔台词、演员们略显生涩的念白)。你可能会很喜欢,可能会很讨厌。
可不能否定的是,华语电影里,还没有导演让我们做过像这样的梦。
独一分是独一分
就怕只有电影青年聊得热闹
观众们不买账啊
叫好不叫座不是没有可能
观众不买帐的好片子多了——也不缺这一部,当年钢琴家在中国上映也没人去看
观众买帐进电影院的烂片也多了——我不用举例了吧
这就是部个人艺术作品,只是为了卖片才忽攸大家说谁都爱看吧
这部电影想叫座恐怕很难。
实验性质的个人作品,别说在中国,在世界范围也没多少卖座的纪录嘛。
这么一个让观众摸不着头脑的故事,发行方应该预计得到结果。
表面的吆喝是必要的。
其实故事挺简单的,不过几个超现实的画面
就把大家唬住了,不必想得这么复杂
就两段式的故事,中间加个链接,形成一个故事
时空倒转的故事又不是没见识过
影片画面表现与剪辑比较出众
在国内的确比较牛,如果放在更大的范围就难说了
放在世界范围内也可以的
不像以前,如今的世界影坛也牛逼不到哪去
你看看昆汀的不死不坏
还不如姜文给劲吧
昆汀现在是越玩越偏了
姜文的影片则越来越主观化
所以在上映前他不断要向观众解释
这场景是出自哪里,那场景是这样的
有些不能明说的只能含糊地说,
比如“自杀的人才知道为什么要知道
我如果知道我就不在这里了”的话
当然现在的中国电影出现这样一部异数电影绝对是好事
值得大书特书
规矩的平庸的我们
过度规矩平庸的东西我们早就看乏了啦
唉,还是期待太高了,其实确实,放在当今世界影坛已经很牛了~
问题是,俺不满足啊~总是要拿出一堆以前的牛片来比~
反正我觉得没《鬼子》好~
我们这在《太阳》之前放了《铁三角》的预告片。
是啊,要求不要太高。
不要再想《鬼子来了》,可遇不可求的片。
《铁三角》这边也放了,不知道啥时上映,感觉还不错。
据说《神探》很牛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