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感觉。比《父辈的旗帜》好一点,一点而已,不多。
处理上过于中规中矩,从这一点来说,还不如《父辈的旗帜》那样在表述重心上有点偏移产生的效果新鲜。不过整部电影好在没什么毛病,各个部分都完成得没话说。就像你对着一个馒头,它没肉馅(对我来说真是打击),但也热乎乎的够你吃一顿饱的,这也许就算比父辈要强了吧。
当然有人会说美国导演能站在这个角度拍日本人,已经很不容易了。
我倒觉得挺容易的,这个角度是其实是最一般的角度,你要说这是日本导演拍的,估计就没任何人拿它来说事了。
中国导演能拍这种角度的日本人么,当然也可以拍,可是谁TMD敢拍呢?会被骂成一跎屎——都不如吧。
14 Comments so far
Trackbacks/Pingbacks
Leave a comment
Fields in bold are required. Email addresses are never published or distributed.
Some HTML code is allowed:<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URLs must be fully qualified (eg: http://qing.cinepedia.cn),and all tags must be properly closed.
Line breaks and paragraphs are automatically converted.
Please keep comments relevant. Off-topic, offensive or inappropriate comments may be edited or removed.
《男人们的大和号》视角要好很多
我一直觉得 和 现代和传统电影的桥梁 就是老克了,四平八稳,让他搞出点不一样还真的挺难。
但是说起来控制了,真的太老鸟了~!
当代导演里,只谈中年一代,真正掌握旧好莱坞手法堪称新旧桥梁的导演,Soderbergh要算一个,虽然他不像Eastwood经历过和Don Siegel等老派导演合作。他的新片The Good German是完全按照40年代旧好莱坞方法来制作的,一种很不合时宜的尝试,很有趣,他不出外景,全在洛杉矶附近的摄影棚搞定全部拍摄,不用无线麦克风录音,全用吊杆,照明只用白炽灯,伸缩镜头更是不用,用的都是40年代的定焦镜头。更关键的是拍摄手法,不像现在好莱坞多机拍摄泛滥,把许多工作推到了后期,他用一台摄影机,所以考验的是选机位的能力,很有意思。
呵呵,是阿~
索德伯格是要复制经典好莱坞啊~!
看看他的布光,看看他的走位,还有标志的背景放映法,哈哈~!
经典好莱坞嘛~!
不过,看怀尔德的片子,每个机位太讲究了,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他的思路!
怪不得,新浪潮的一拨人那么捧他!
呵呵,不知道30年以后,人们看现在的好莱坞电影,是不是也成经典好莱坞了?
请教下Alpha撒
新好莱物是不是指7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一批人所拍出的电影
教父应该算是典型的传统好赖物吧,可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把它归类于新的呢?这个新好莱物与旧好来物具体区别在什么地方?
我觉得把,新好莱坞和旧好莱坞的区别在于两个方面。
首先是价值观念的不同,旧好莱坞是一个黑白分明的美国清教徒观念,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坏人是一定得不到好报的。而新好莱坞呢,在这方面就不是那么分明,比如新好莱坞的代表作《邦尼和克莱德》里这两位主角就不是符合主流价值观念的,他没有非常清晰的善恶之分,也没有那么明显的界限。
其次是视听语言的不同,从空间观念上来说,旧好莱坞是封闭的空间,新好莱坞是开放的空间,举个旧好莱坞的代表作《卡萨布兰卡》把,里面光是封闭的三点布光法,人的视线也是封闭的向心的,运动方向也都是向心的,还有最重要的是封闭空间的好莱坞三镜头法,而新好莱坞就更强调开放空间,比如说尼克尔森的电影里面经常就会有人向画外看在《二十二条军规》和《毕业生》里都出现过,手法上呢也更多的倾向于场面调度,没有封闭空间的三镜头法。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也跟整个社会的思潮有关,新好莱坞就是造反的一代,从观念到电影语言的彻底颠覆~!但是新好莱坞也就存在了短短的几年!这也是比较可惜的。
至于说《教父》为什么会归于新好莱坞,相信你把他和《卡萨布兰卡》比较一下就会清楚了~!
这是我的粗浅见解,很不完全,还希望其他朋友指正~!
当然我更喜欢新好莱坞,尼克尔森的视听语言我就非常非常的喜欢~!
《二十二条军规》和《毕业生》好看死了。
关于《教父》,我是这样看的,科波拉无疑是属于新好莱坞那一拨的,但就《教父》这部作品本身而言,更多是新旧的一种融合体现,两种方式都有出现在这部电影里。
对,我倒是觉得《教父2》从视听语言上来说,更倾向于新好莱坞,那种风格化的摄影和人物调度~!
单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
公民凯恩在四十年代的时候就已经破了好莱坞的清教徒二元对立的价值观而一分为三
对比卡萨布兰卡和教父是该从它 的空间观念上来看是么,如果是这样说的话,教父在观念和手法上确实用不同之处,可在视听层面上我觉得还是很传统的啊,到了启示录的时候,那完全就是180度大转弯,几乎是颠覆好赖物原有的视听成规的感觉
硫磺岛具体在什么地方有表现那种‘传统与现代’桥梁的段落撒,云中一直很喜欢老克,俺总找不出是为什么,尤其是他的电影和传统好赖物有那些区别撒?
好赖物有谁的电影是打破流畅而不流畅的呢?
老克还是相当传统的.
那个啥,关于新/旧好莱坞我觉得现在有这么种观点.
所谓”新好莱坞”还是”好莱坞”新的是电影语言而已,所以称为”新好莱坞”,比如 教父 和死屁尔波格,德帕尔玛的东东.
这个”好莱坞”概念就强调传承,到80,90年代也就有”新电影小子”了.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有一批全面学习欧洲新电影技巧和内容的年轻电影人制作的电影的,波德微尔称之为”走向一种艺术电影化的好莱坞”,是由 逍遥骑士 带起来的.可惜时间不长,片子不多,比如奥特尔曼的片子.
还有Sydney Pollack的 They Shoot Horses, Don’t They?
Sidney Lumet的一些片子,到了80,90年代就剩下一些独立制片和小艺术片鸟~
我觉得新好莱坞和第五代这种名词差不多,没什么特别精细的界定范围,反正看着差不多就叫了。既然科波拉是新好莱坞,那就把他的片都归进去得了,这就是一说法,也严谨不到哪去。
对,这个”新”,太模糊了,现在还没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