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你是看完了一部电影,但你真的看完了吗?
下面的截图,是《大地惊雷》里小女孩上路后的一部分场景顺序截图。
看看视觉是怎么控制的,节奏是如何错落有致的,冷调的元素是如何加入的,视觉与故事、人物、情感的互动。
看不全这些东西——时间、空间、色彩、情绪,自然也理解不透最后奔马时那种时光回溯的味道。
这种处理贯穿全片。视觉完胜老版不是说说而已的,你当迪金斯是流野么。
光看个情节,不叫看电影。
有同学说:这看上去不难啊。是,用嘴巴说说是不难。
不解释。
有的时候,你是看完了一部电影,但你真的看完了吗?
下面的截图,是《大地惊雷》里小女孩上路后的一部分场景顺序截图。
看看视觉是怎么控制的,节奏是如何错落有致的,冷调的元素是如何加入的,视觉与故事、人物、情感的互动。
看不全这些东西——时间、空间、色彩、情绪,自然也理解不透最后奔马时那种时光回溯的味道。
这种处理贯穿全片。视觉完胜老版不是说说而已的,你当迪金斯是流野么。
光看个情节,不叫看电影。
有同学说:这看上去不难啊。是,用嘴巴说说是不难。
不解释。
Fields in bold are required. Email addresses are never published or distributed.
Some HTML code is allowed:<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URLs must be fully qualified (eg: http://qing.cinepedia.cn),and all tags must be properly closed.
Line breaks and paragraphs are automatically converted.
Please keep comments relevant. Off-topic, offensive or inappropriate comments may be edited or removed.
云中说得没错,这些视觉控制都是新版《大地惊雷》的厉害之处。
其实早想说一件事,前段时间云中发了一条关于新版前后视觉元素上呼应的帖子,就有朋友说“互文”是很常用的手法,没什么稀奇。我想说的是,新版《大地惊雷》的前后呼应好的地方并不在于“呼应”这个手法的本身,而在其呼应的内容以及如何拍呼应内容的前后变化,这才是呼应这个手法最核心的地方。比如云中你说的城镇的呼应,我们比较一下女孩第一次到史密斯堡和25年后重新踏上时这两个段落的不同,一下就发现视觉元素、拍摄方法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女孩两次踏入城市,第一次是城市大全景代入,第二次则是女人身体特写代入),正是这种“不一样”产生的变化,才是对“成长”最好的表达,也正是新版《大地惊雷》的完美之处。手法不着痕迹,于无声处听惊雷。
你就不能多写点儿字啊,光贴图我哪儿能看明白。你跟阿墨的评论音轨也不整了,真是的。
评论音轨是实在没有时间弄啊,哪个真太耗时间了!
哥特说得不错,关键是怎么拍。
还是不解释好,适合懒人和截图达人。把图缩小放一起就看得出色谱了。
有意思。喜欢这种从“事实”出发的读解。
都放一块,只看出明暗的对比。其他的。。。俺都看不出来了。。。
后面骑马那一段的色调变化和前面的是一致的吧
看这些剧照 感觉挺喜欢的呢 有时间也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