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买到了田壮壮的《吴清源》,有点舍不得的看完了。感觉很喜欢。
缺憾当然是有的,从头到尾都是。当然这个缺憾绝对不是“沉闷”、“无聊”——你怕闷看什么《吴清源》啊;也不是“没什么故事情节”,想看故事找故事会去,要不上网看看女性论坛;甚至都不是“不了解相关背景就看不懂”,对于某些艺术片,您还就得虚心一点,花十分钟找一些背景资料看看会死呀,就当温习下历史课嘛——不想找?得,您爱看不看。
自然,大多数电影都用不着做这么多准备,可总有些片子值得例外的。你要是不懂围棋,那开头的“布局”与最后一个镜头“天元”的完美呼应,就完全看不懂了。说了这半天,其实看《吴清源》,更多时候需要把自己放空去看,不要在脑子里预想什么“人物传记片”应有的形式,这样也许会感应到惊喜。
影片大概有两条线,一条是围棋,一条是信仰。两者交缠、争斗、支撑、最后和谐(汗)。让我拍案叫好的是,所有关于围棋的段落,拍得美丽异常——我没想到田壮壮能做到这一程度,很不容易。可惜的是,所有关于信仰的段落,都像无本之木,徒具表相。
每一个围绕着下棋之前、之后的视听段落,都显出了导演、摄影、美指的一流技巧。各有雅趣,值得细谈。
我觉得影片应该加强在围棋方面的内容,哪怕不拍棋局本身,光是对局者、光与声的环境、观棋人、时局与时间的痕迹,这些东西已经在影片里有着出色表达——并完全有可能深入一步,这样人物与内心的戏才能完整被衬托起来——毕竟,吴清源不是哲学家、思想家,他是棋圣。没有了围棋的光彩,这整个人都缺乏了光彩。目前这条线的处理,不能说不好(已经很有一套了),只是说还不过瘾,导演的重心并没有放在这个地方,可以说减弱了这片本该更诱人的风景。
信仰那条线也同等重要,但相比之下,棋局戏份太少了,而信仰的段落又处理不当,大多数的人物行为与情绪都缺乏铺堑,较难产生共鸣——很大原因是剧本结构问题。就这么点场景内容,视听部分已经尽了足够多的力量了,可就是缺戏。
看片子还能感觉到很多问题,生硬感(估计是钱的关系导致战争场景的不自信)、跳跃感(只有片段没有整体,人物前后照顾不周),演员的设计(吴老都六十了,可张震的妆与声音还停留在三十多岁的样子,与老头木谷实怎么也对应不起来)。有些问题可以改进,有些却很难改:换一个导演来拍,就能拍得好了么?这个人物,这种题材,根本就是一道巨大的难题——而且还有一个前提,你不能轻易胡编乱造对话与场景。按田壮壮的说法是,人家吴老还活着呢,你在那里瞎编显得就相当不厚道了。
所以,这个题材拍到这个境界,我觉得已经相当不错了。光是看那摄影,听那声音,享受那种围棋意境,就够我美上半天了,知足吧。
一条是围棋,一条是信仰。
这2条线和《一盘没下完的棋》倒是差不多。
《一盘没下完的棋》真是忘得一干二净了
就记得那盘没下完的棋……
伊万童年的cc版dvd9也出来了
早出了
现在最关键的是乡愁的双D9就要出了,使劲扑过去吧
今天收了英皇的伊万,WX的吴清源,乡愁早年收过一个d5,正等待洗牌的机会呢:)
我买了D9的,不知比D5多些什么
看吴清源还真得懂得围棋
好在读书时还装模装样的打过几年谱
估计不会有问题,哈哈哈(得意一下)
可是…………还是没舍得看,瀑汗!
楼上的确让人汗啊
D9有个拍摄花絮。画质应该比D5强点。
我是今天才看了《吴清源》,感觉田壮壮的东西总是缺少化和反应。拆开看很美,合起来总就觉得差点事~!
开头下棋的段落太美,境界逼人,每个人进来的气势,那黄带子轻轻晃动,手里握着的扇子,棋子置地的声音。
摄影真的太美了~色调和整个片子的气质浑然天成~!
缺戏是真的,可是就目前《吴清源》的篇幅,据说都是拍拍停停,一直缺钱。
毕竟这样的题材,特别是壮爷从“精神世界”的入手是很难找到投资的。
壮爷最初的定位就决定这部电影在“故事”进程上的慢,但是这么多事却只有一百零几分钟。
而且大部分的段落还是那种很静的“光阴的故事”(套用云中“叙述的故事”中的概念)。
所以除了围棋的段落都是感觉很感,每个段落都很精致很安静,可是连起来太跳跃了,人物缺乏铺垫却人数众多。但是很可能的是,是因为钱的问题。
这部电影的摄影和美工是一级棒,第一场吴清源对阵本因坊时我就在想如何在三个主体(棋士二人,棋局。)之间安排镜头,只记得壮爷的老道的三镜头对切,然后轻微的移动,棋盘的黄和人背景的颜色有节奏的交替,这样的开局再美不过了~结尾的呼应也是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