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两部最新的话痨片吧,一部是奥斯卡大热,一部是票房大热。
我倒没觉得这两话痨片儿的对话场面拍得多好,只是新鲜热辣,想混些点击率而已。
这两部影片的对话速度都很快,基本都是用最简单的办法,谁说话给谁镜头。
但一部剪得从容,一部剪得上火,两种不同风格,好坏就见仁见智。
《社交网络》的话痨特点在影片画面还没出现的时候就彰显无遗,都唠叨半天了才出第一个镜头。
一上来就是一个主镜头,然后不用想就是正反打。
接下来果然是一连串的正反打,机位、景别是很固定的。
刚开始这妞还盲目乐观……有她哭的时候。
聊天内容是由两三条线,慢慢汇集到一条线上——“终极俱乐部”。
等到话题转到“ 哪个俱乐部最容易加”时,导演给了大特写,强调出这个话题的重要性。
特写当然不是白给的,这是整个话题的转折点,也是天才此次泡妞失败的转折点。
注意天才听到这个问题后,有不到一秒钟(其实也就三帧左右的时间,就是八分之一秒),眉头皱了一下。
这是表演的重点。这种表情转瞬间即逝,但仔细的观众不会错过。
这就是固定机位三镜头法的最大作用,让观众全神贯注于人物的说话表情与说话内容。
于是整个对话基调在这次皱眉之后,从和风细雨转向了狂风暴雨。
在制造出矛盾点后,镜头不用浓墨重彩了,马上回到了上一层景别,开始两个人的争吵。准备下一个爆点。
看这妞的表情——知道男人没一个好东西了吧?
最后,果然是一个大特写,这是对话中的重音,导演这样使用当然是别有居心——
这妞说出了本片的重要台词:因为你是个混蛋!
于是围绕着自己倒底是不是混蛋、怎样变成一个混蛋,天才主人公纠结了整整两个小时片长。
当然,最后还是交待了一个主机位,两个人的位置空了一个,前后对应。
这一段对话是影片第一场戏,对交待人物、铺垫动机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导演采用这种这毫不起眼的方式,一方面是让观众尽量的听清、看清人物语言与表情,另一方面,也非常有效、仔细地调用着镜头。中、近、特、近、中,简单而严谨,没有任何多余的地方。这也是一种功力。
那接下来,就要说说《让子弹飞》了。姜文采用了《鬼子来了》前段的对话拍法,当然在摄影上没那么风格化。
这片的对话方式基本上就是一种,就是谁说话就给谁近景或特写,但比较特别的一点就是“快”。
一个是语言简短有力,一句话说不了几秒就切对方说话,要不就切反应镜头。所以很多镜头也就一秒钟,整场对话下来就像吃豆子,嘎嘣脆。
所以最考验的还是演员的表演能力以及对话的搞笑能力,这两点也正是本片的优点。尤其是葛优同志,其脸部肌肉之灵活之娇俏,震耳欲聋。
至于影片中段的核心对话大戏“鸿门宴”,也是大致如此,基本都是胸部以上的景别,一水儿对着大脸拍。
整个圆环轨道,整三台机器,绕着三个人拍,三角关系对剪。
可剪出来的效果并没有大弧线运动,基本上都是聚焦在三人半身,动静很小,也许是怕穿帮。
这种拍法不算特别,在昆汀《落水狗》里一开始就是,而且那个弧线运动大得多;
再往前数,小老头《汉娜姐妹》那场转圈吃饭戏也拍得很好;再再往前数,我想不起来了……
反正从拍摄和剪辑看这场“鸿门宴”,虽然在景别上制造了递进关系,但稍嫌罗嗦。细的就不分析了,没出碟呢。
但它的优点是:故事设计上它突出了两个“支线”:一个是三人自杀小组,一个是露背暴乳装,这两个卖点——一血腥一色情,倒是给台上的阴谋加了点层次。再加上三位老鸟的演出,台词的趣味,让这场戏有声有色,起到了支持情节核心的作用。
完了。
其实 我觉得姜文这次在这种场面的处理上都显得很没有技术含量,视觉的营造上也没有什么重点,但是考虑到他对观众的妥协和在台词上的细心经营,可以稍微的放松一点要求把。
总归是他的目的达到就行,观众收货叫好就算吧!
《让子弹飞》这是买了碟专门截图的?
是预告片。现在哪可能出碟。
云中大人,我可以点播一下《蜘蛛女之吻》么,因为在我看来这是最生猛的一部话痨片了,因为原著小说就是完全靠对话来呈现的,虽然电影当中有了一些镜头语言上的增加但是大部分还是要靠语言来组织的,这个案例个人觉得还是挺经典的。
不好意思,这个系列暂时不写了,我懒劲上来了,这次原也就想写写新片,其他的以后再说吧。
这场戏的确想起落水狗,姜文这场戏拍这么久是为了三人表演的连贯性吧。要是分开拍肯定弧线大了还容易拍。
跟上,为此在看让子弹飞的时候小小留了心思……
同意Alpha,姜文拍對話戲的水平基本上跟王小峰一個級別。我見過最刺激的評論是說《讓子彈飛》只證明了一件事兒:姜文的電影“能看的不能上,能上的不能看。”當然是有點兒過了,但在看對話戲時真有這種感覺。
跟王小峰一个级别?你这话有点儿不负责任了吧?王小峰的玩艺儿能看吗?
《社交网络》开头这场戏拍了99遍,是真的
算它六个景别,单机,每个景别十六条,这么长的对话,也正常。
《水牛城66》(Buffalo ’66)——年轻时候看的东西总是印象深刻,好不好后来没重新验过,但这回你一说对话戏的机位,我还是能想起吃饭那场戏。
上头那条忘记留名了。
嘿
什么状况?
你一说我好像有点印象,那场戏有些特别,但特别在哪里我现在是忘了……
水牛城吃饭那场戏,如果不是刻意为之,我觉得穿帮之处挺多的~
《社交网络》那个开场,必须克制调度,因为扎克伯格思维太跳跃,就像那女孩说的,完全跟不上他的思维,经常上一个问题的回答撞在一个新话题上,这时候如果随便加花哨东西,只会添乱,也干扰了主人公思维跳跃的表现。
至于《子弹》那场鸿门宴,三个字概括-“拍砸了”,虚张声势,乱弄一气,暴露了姜文拍片的最大弱点——不懂得克制。
《让子弹飞》就是一部合格的电影理论的反面教材,基本上奔向经典的过程中易犯的错误,那片子全犯了。
嘿嘿,又是我,我是从豆瓣的ktv翻译那跟过来滴。
一家之言,个人理解,有不当之处,希望继续交流。
社交开场分镜这么频繁,算不上多克制,每切一次就多一次信息量。我倒觉得导演是故意让观众跟不太上,似上非上。
“导演是故意让观众跟不太上,似上非上。” 这话有点意思,有点意思,比我理解的还深两个档。我再看看片子去。PS,我太喜欢这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