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技术贴。
所谓话痨片,就是用对话撑起了绝大多数戏。这里不讨论这种方式的好坏,只随便侃侃对话是怎么拍的。
对话要拍得好,是非常困难的事,有很多的难题,比如台词的处理、场面的调度、演员的分寸等等,但好的导演,总是能让看似平淡的对话神采十足,用发哥的话说就是:霸气外露。(下句是“找死”)
《让子弹飞》当然也是个典型的话痨片,近一两年有几部话痨片是拍得不错的,略举一二吧。
先说下面这两部,不知道有没兴致再截图,另外,不说演技,只说镜头:
伍迪老儿,毫无疑问,是当今话痨片的大拿。他的拿手好戏之一,就是让人物对着镜头大放厥词。我觉得这种方式一是解放了表达空间(直接与观众对话);二个:自然就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体现;三是最关键的一点:好玩。
小老头拍了这么多年电影,很多时候已经不在意玩法了,或者是玩到烂了,所以就随意吧。
他电影里的对话场面,往往都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是老谋深算。
比如《怎说都好》中这一段对话,一开始就是个将近两分钟的段落镜头,跟随俩个人的动作从客厅到厨房。
老头不怎么爱动,女人四处乱动,明显一个生气勃勃一个死气沉沉嘛。
然后镜头切到老头走到客厅,这里的镜头变成了标准的正反打。
用回了最传统的方式,对话内容也进行到下一层。
说着说着,两个人又坐到了沙发上,这段对话又是一个固定镜头拍下来。
一个是因为谈话内容变得亲切,另一个,也是谈话再进入到一个阶段。再一个,导演也懒得动了,动它干嘛。
这几个镜头看下来,基本上观众是体会不到导演的痕迹的,基本就跟着对话内容走了。
但导演是用了三种方式来拍这一场对话。他这样拍出来,你要来点分析或欣赏一下镜头,也是有东西可嚼。
反正就是拍得舒服,看得也舒服,你爱看舒服,你不爱看也舒服。
整部电影就是这个调调。无所谓,随意随性,这也是小老头电影的魅力,千万别把自己累着。
下面再侃两句《无耳止水日比疋虫》,这也是近两年来最被推崇的话痨片了吧,不提不专业啊。
昆汀的对话场面跟大多数传统导演一样,比较“老实”。当然也只是看上去老实,实则大不老实,心眼坏啦坏啦的。
手法传统点没关系,关键看怎么运用。
说大家都比较印象深刻的第一场对话戏吧。要是有同学不知道什么是“三镜头”,上面就是比较典型的代表之一。就三个镜头嘛。
要注意的是,昆汀怎么把对话的场面调度跟剧情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一开始,主宾二人相敬如宾,彬彬有礼,兵不厌诈,宾至如归……
但随着情节逐步深入,纳粹问到关键问题时……
这时候镜头展现了地板底下的另一世界,于是整个对话层面多了一层叙述含义。躲藏者能否被抓出来?
自然的,对话进入了关键的第二阶段……
于是,随着镜头移动,空间一跳,来到了相反的角度,这时候双方开始勾心斗角。
这当然又是一套“三镜头”,只是角度完全不同,因为对话进入了新的阶段嘛。
前面的三镜头的“正反打”是带着对方的,但这一次是两个人的反应硬切,单个画面只有一个人,对立的情绪很明显。
随着对话的深入,纳粹慢慢占到了上风,然后……
此镜头看似平淡,实有三重冲击:
1、又是一个跳轴,纳粹老儿又来到了画面左边
2、Y还拿出来一个大烟斗,压制小烟斗。
3、纳粹在前景,整个人大了;农民在后景,整个人缩小了,脑袋上还有楼梯压着,人也缩到阴影里,那叫一个惨。
纳粹完全掌握了局势,就等最后一击了……
于是,最后一招:正反打,最大景别的特写,两人直接地对决。
在纳粹的逼视下,农民伯伯都哭了……胜负已分。
这就是拍得好的对话,有理有据有节奏。
就像一场战斗。
申请加精(没这功能??)
的对话设计也很有意思
是吧!!!!
俺想说的是《不死劫》
KAO,加个精,教学贴,顶上来~
说对话,还可以讲讲《灵欲春宵》嘛,那也是大大的话痨片,大大的有意思~
还可以在来点 高级的处理对话的方式,比如老塔的~
置顶~~~
问下这段是三机位拍出的还是单机位一个一个来的?印像中这个开头段落里还有两个英语和德语切换的过程,每次切换又专门从中景换回全景,用尽了心机。
加精华!看你谈这段对话,我想到了贝拉·塔尔,那个语速、镜头的速度和走位……还有银翼杀手
云中,圣诞节前后打算把你的博客调整一下,从感觉上应该没有区别,但不保证有那么一小段时间连不上,或者有些小问题,提前预警一下。
虎皮整吧。
对话拍得好的电影太多,出本书都行。俺主要胡侃两句话痨片。如果不算年代,远有十二怒汉。
其实,比起来怎么拍,我觉得说的内容,和演员的表演甚至比怎么拍更重要~
子弹 我还没看,不过,姜文是擅长拍话痨片的,鬼子也是话痨片,黑丫丫的全是对话,谁叫他是戏剧出身啊!
鬼子来了开始一帮人对话我根本分不清谁是谁,感觉农民们都长得太像了,呵呵
都重要。还有声音处理。比如社交网络。
写过Woody和Quentin了,不知道云中的这个系列会不会写到Kevin Smith (“Clerks”) 和 Richard Linklater (“Before Sunrise/Sunset”) 🙂
可能只写新片吧,不过都有点懒得写二了。
梦想照进现实。。。已经不是话痨了。。。
顶下
学习学习……最近也在琢磨这个……
学习了 学习了 怎么没再早两天看到呢 唉
这种东西,是要动手拍才能真正体会到的。三镜头,听起来是三个镜头,很简单,或者说非常简单。但你要考虑的因素实在是多的狠。希区的后窗,就在那间小屋里拍,对话支撑了整个故事。但人家的对话处理得,实在是棒。
电影学院毕业的吧,真牛啊。
周传基的学生
刚找到这里,相见恨晚呀哦。终于遇到一个可以讨论这种问题的人了。
请原谅第一次来就跟前辈斗嘴,对《无》片那场对话,导演的用意,你的观点不敢苟同。我相信这样一场对话,没有哪个导演会傻到指望通过位置或构图来体现对话双方的强弱,台词、演员的气场和演技,这些都会影响实际效果。事实上,这场对话的调度很简单,
第一次跳轴,是通过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轨道横移,这主要是因为要交代地板下面藏匿的人,必须要绕到他们的背后交代,这才叫“藏”嘛,试想保持之前的机位直接交代地板下面,那该有多傻,另外,不成文的习惯是,当有第三方介入,对话应该重建一个轴,而且最好有明确的转换过场,避免直接跳轴。所以,这次跳轴是必须的,执行的也是合理的。
这之后的机位,其实是处在三方即地下跟对话的两人之间,位置是合理的。
那么第二次跳轴,就是鬼子掏出一个烟斗,这个烟斗真是很妙,估计昆丁没招了,不可以直接跳,也不能再移了,那就拿烟斗过场吧,但这次跳轴的真正原因是,又一方介入了,注意当时鬼子说的台词,“那么我只好叫我的人进来了”这就是又一方,也就是门外的士兵即将介入,所以,机位必须回到房门与前三方之间,这也是直接把地下的藏匿者置于了险境位置,最后大叔坦白,到鬼子站起来出门,这些情节,又逼得导演必须把机位跳回到上一个位置。
不知道我的阐述是否清楚,但总之一点,这场对话无设计可言,完全是内容及元素制约的,任何导演拿着脚本进到这个屋里,基本都会被逼到这种调度上,与表现力什么的无关。
我倒觉得这第一场最精彩的地方,是鬼子刚坐下时一家人的站位,还有那个突然掏出的大烟斗。当然,桌面的反光也很华丽,但这不在这个话题讨论之列
一家之言,个人的理解,有不当之处,希望多交流。
楼上说得有些意思,可我从未听说过什么出现第三方就要跳轴的习惯。跳不跳轴没有规则的,视听上、叙事上感觉到该跳就跳了。有时候不该跳也可以跳。所以你说的这一场戏拿着脚本就只存在一种拍法、就只能在那里跳轴,实在无法理解。这出戏不跳一样可以拍得好,或一直在跳也行,甚至一镜到底中间只插一个地下特写,不也成立么,方案想几十个不难。导演的设计,就是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案吧,不能说没设计。
可能我没说清楚,所谓第三方介入“重建新轴”,指的是根据第三方的位置重建一个符合三方的轴,之前两方的轴自动消失,不再有制约,但并不是说一定非要跳轴,也正因为如此,当第三方介入时,不管怎样转换,习惯上是要求有一个明确的过场的,这是为了便于观众理解位置。
但是我非常同意你对轴的认识,其实电影本没有轴,想必当初是为了剪辑的方便,十足是工业流水线的产物。但现在的杯具是好莱坞的工业电影,已经给观众养成观影习惯,更令人发指的是,一些负责操作的执行人员比如灯光师或剪辑师,也对轴概念根深蒂固,所以,不按轴拍可能从一开始就会使很多工作陷入混乱,不会打光了,不会选素材了,不会剪不会编了。我想再次强调观众的观影习惯,这导致了很多想法比如一镜到底充满了风险。导演没有不想突破的,但突破存在风险,没有一定的把握,他们宁可选择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按观众的观影习惯拍,而聪明的导演也经常会利用那些观影习惯。总之,现代电影技术有很多无厘头的规则,其实都是妥协的结果,前期向后期妥协,导演向制片人妥协,制片人向观众妥协,观众再向导演妥协(花钱看烂片)。剪辑就是最大的妥协,是对影像叙事能力不足的妥协,现在谁敢说剪辑是艺术手段?据我所知,大多从业者,更多是依靠后期剪辑来做各种修补,真正懂得依靠剪辑制造力量的导演凤毛麟角。
你说的有理,剪辑这玩意,在绝大多数时候,只是个补贴匠而已……那些人哪里有用影像叙事的神经啊
其实现在观众的接受能力挺强的了,尤其是年轻观众,只是创作者思维还停留在八十年代。
国内这些现状,一说起来又一肚牢骚,不提也罢。
云中,看一下微博。万科想做关于社区民主进程的纪录片,能否给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