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看了,终于看了。
忘了淋浴焚香,连饭都没顾得上吃。
以前看希区柯克的电影,就一直在想,如果用现在的技术放到那个时代让老希去重拍一遍,那画面那音效,得迷死个人哪。
老波波的《影子写手》正是这样的“现代化怀旧电影”,一切都是很老式的,但技术很新。非常对我的胃口。
这样的导演现在几乎已经绝种了。
诚如大多数人所言,最后的长镜帅死人了——不过明显是两个长镜啊,统统入选年度最佳长镜。
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浑身一激灵。
10 Comments so far
Trackbacks/Pingbacks
Leave a comment
Fields in bold are required. Email addresses are never published or distributed.
Some HTML code is allowed:<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URLs must be fully qualified (eg: http://qing.cinepedia.cn),and all tags must be properly closed.
Line breaks and paragraphs are automatically converted.
Please keep comments relevant. Off-topic, offensive or inappropriate comments may be edited or removed.
这片在家开碟的? 不知是否引进。
INCEPTION 就待9月内陆解决吧。
你终于舍得看了。
老波依然 一黑到底
呵呵,最后一镜的好,是有双重意味的~
实在是高啊!
这片怎么可能引进。
老波波最后这两下确实太牛逼了。居然有这样的导演,铺垫两个小时就为了最后两分钟。
哈,因为我每片保留尽量零剧透,除了片名,导演和极个别演员信息无法回避外,其他仅靠当场审视了。
有空我也开张碟。
倒数第二个长镜看的时候紧张的如坐针毡~~
不得不说这个片子在大屏幕投影下的效果十分震撼
那个长镜关键点还在于最后那个仰拍,这个角度真是神来之笔,换任何一个角度都出不来这等效果。
小声斗胆问一句:倒数第二镜,的确吊足人胃口,仰拍效果也很棒;但是之前纸条传递的过程,基本上在运动调度上做文章(摄影机的运动和传递纸条方式的一些变化),反复看总感觉略显单调了些,如果能想法在传纸条的过程里,给些信息出来进一步提升一下气氛会不会更好?
别忘了还有声音,声音的信息量是这一镜中很重要的元素,包括声音的逼近,言语的内容。毕竟观众在电影院里是只看一次的,信息量太多接收不来。我觉得这个镜头的分寸感第一次看就正正好。
嗯,也有理,再看一遍,声音的逼近也是提观众情绪的重要手段,之前看没太注意这个逼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