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的这部《步履不停》(我觉得是他最好的作品),让《入敛师》的奥斯卡奖显得索然无味。
《入敛师》不是不好,而是拍得太“戏剧性”,太落痕迹和套路了。虽然那些生离死别的场景难免让人动容,但总有点感觉是“做”出来的(那野地里拉琴还有那石头)。
《步履不停》则完全是另一种境界,导演对待死亡、对待生活、对待家庭的态度,像他的镜头一样,不远不近,不高不低,不卑不亢,还有一种温和的绵绵的力量。虽然还没达到阿巴斯和小津那种纯粹的境地,但已经足够让我感动不已。
这不光是情节的问题,同样的套路给《入敛师》导演拍,他会把“生活戏剧化”,保证又是一个有笑有泪让观众喜欢的生活通俗剧。但是枝裕和不同,他的味道更淡,通过对语言、场景、道具、空间的细致体现(影片有大量的细节值得反复回味),十分巧妙而准确地让“戏剧生活化”,那些起伏的情绪都在严谨的控制之内,只在某几个镜头泄露端倪。同样的有笑有泪,却含蓄得多。
不得不承认,论及“生活流电影”,还是日本高手最多。如果说到最适合清明节看的片子,无疑是这两部:《步履不停》和伊丹十三的《葬礼》,牛逼闪闪放光芒。
(小桐再次彰显从海报猜出影片质量的本领,她第一眼看海报就说这是部好片)
21 Comments so far
Trackbacks/Pingbacks
Leave a comment
Fields in bold are required. Email addresses are never published or distributed.
Some HTML code is allowed:<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URLs must be fully qualified (eg: http://qing.cinepedia.cn),and all tags must be properly closed.
Line breaks and paragraphs are automatically converted.
Please keep comments relevant. Off-topic, offensive or inappropriate comments may be edited or removed.
云中说的这个我很赞同 我只说一句 这片的原声太好听了
原声哪里可以搞到?
忘记在哪下的了 我传一张给你 哈哈
http://www.namipan.com/d/映画「歩いても 歩いても」サウンドトラック.rar/9cd6254f0987aa7b524c1eb256781f36daf2fb7064a9d800
谢了
这原声真好
这片子也就最后一段稍微跳了点,不过也看得出是导演自己的私人情怀了。字幕出到最后,红火车变成蓝火车,还真是很厉害啊。
刚看了,真不错。子欲养而亲不在,拍成这样淡淡的伤感更动人,
莫非也在文化中心看的?
确实很好。目前几个人在狂比较它与《周围的事》谁更强一点……
黑泽清那个走西方路线,是枝这部就很东方……
他应该是看碟或下载的
如果在文化中心看的估计就会写《横山家之味》了
《周围的事》也好,不如《步履不停》这般圆润自然,无论从视角还是技巧上都是,不过也比《入敛师》强就是了。
现在主要看《东京奏鸣曲》来PK
原声就13点5MB??
是全碟咩???
是很好听的哩。。先下下来再说。。
看完步伐不停,就特别想看他之前的片子了。
这片看了,反正我是越来越不喜欢是枝裕和了,怀念他早年的三部电影:幻之光,下一站天国,距离。
是枝裕和早年的三部作品相当牛比!但从《无人知晓》开始他电影的风格好像有了一个突变,早年那些安哲,侯孝贤式的充满了凝视与幻象之美的长镜头突然消失了,他的导演功力很深,但他这种从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风格的转变我是觉得挺惋惜的。
风格不太一样,喜好自然不同。
早期那三部,技巧是不错,可是“文艺腔”重了点,比如《幻之光》,有点“为文艺而文艺”。都是长镜头搞的——长镜头看上去挺容易出风格,可要用得好也真不容易,机位一摆,千人一面。
其实“文艺腔”是考量导演功力的,当某种“文艺腔”最终形成了一个导演思考所特有的风格,特有的表达方式时,离大师的诞生就不远了。是枝裕和最终达不到那个境界。当然他没继续装出一股“文艺腔”,也是一个诚恳的导演。
呃,请问大师都是走“特定文艺腔”路线的吗?
“文艺腔”主要是指电影语言上的风格,例如长镜头,还是表达的东西比较文艺?
库布里克是大师吗?他文艺腔吗?塔可夫斯基很文艺,但那是the one啊。。。
近代有大师吗?大把。。。现代呢,几乎没有。。。
所谓大师只是开创了某种表达方式的先河,所以近代电影发明之后,大师纷纷涌现;但是现代,别人玩过的你再玩,的确就不能称大师了。现代杰出导演有很多,大师还真的。。。。
艺术片象巴黎时装周那样,不溶于生活但是带领其领域的潮流。
大师是不是一定要养成特定的文艺腔,或者是不是养成特定文艺腔才能称得上大师,有待考究。。。
文艺腔大概是指某样东西看上去很艺术……POSE很艺术……但实际上艺不艺术……有待考究。。。
所有玩别人玩过的东西,我都不认为是大师
“文艺腔”当然是指电影语言上的风格。绝不是指他表达的内涵。塔可夫斯基的文艺腔就是登峰造极的,但这股文艺腔并不损伤他的价值,因为他有强大的内在的东西在里面!库布里克同样是,像2001太空漫游这样文艺腔十足的电影因为其包含着复杂的哲学意味的主题在配上高超的表达方式才能成就一部经典。所以“文艺腔”不是人人有实力能玩的,装“文艺腔”的到最后总会露馅的。是枝裕和也许找到了最适合也最忠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所谓大师只是开创了某种表达方式的先河” 这个观点不敢苟同,如果是这样那所谓大师和匠人技师有什么区别?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什么东西是别人没玩过的了,大师绝不仅仅是创新的代名词,艺术也不是科学发明。至于现代为什么不容易出大师,的确有待考究。。。呵呵。我个人觉得是这个时代环境和观念变迁造成的。当然真正的大师是不被什么时代,潮流所左右的,即使现代我们依然能看到索库洛夫,塔尔,格林纳威尔,更年轻的蔡明亮,韦尔拉瑟查古,他们以不仅仅是一种“文艺腔”十足的开创风格的大师。
索库洛夫,塔尔,格林纳威尔,更年轻的蔡明亮,韦尔拉瑟查古……
跟老库老塔比,
这些人还真称不上大师,根本不是一级别的
大师比匠人技师牛比的其中一点是开先河,当然还有很多别的,但这点也是基本之一吧。
“文艺腔”当然是指电影语言上的风格——这个定义很有问题。首先“电影语言”与“表达的内涵”不是两层皮,不是可区别的两种东西。换句话说,如果你有“强大的内在的东西”,是小说高手,也有可能拍个电影是“文艺腔”。
当然,“文艺腔”本身也不是什么严格的定义,所以也没法仔细说。只不过,“文艺腔”不是因为“形式大于内容”就把脏水泼到电影语言上哦,应该从里到外都有问题。
我觉得大师级的“开先河”不止于“表达方式”上,它更应该是开辟了一片新的视野,寻找一种新的思想,挖掘一种新的深度,形成一种新的体系,而且最少得经过三十年的时间考验吧。所以近三十年来,新的导演鲜有称得上“大师”的(有几个有希望),风格家是很多,还有很多只能算风格者、或者是有点个性的导演。
个人想法。
的确,大师是要经过时间的历练的。但我相信我们这个时代会有自己的大师,而且更牛比。因为相比于那个充满了人文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六七十年代,这个年头恶劣的电影环境下诞生的大师就更难能可贵,他需要更强大的信念与探索的勇气,这些远比什么表达方式语言风格重要一百倍。另外我们也不必神话老塔这样的导演。我所列举的那些当代导演他们也许没有老塔那样深厚的文学底蕴,但他们对当代电影的精神走向以及为当代电影所竖立的独立自由的标杆与老塔的作风是一脉相承的。
最后想说的是云中喜欢的很多导演其实都是风格家。
请问小桐姐,你是怎么做到看海报就能预测影片质量的